close

一、 

必識己方立人,何以故也?己之諸癖自難于解,如瞻己背終弗所見,為外人頗觀,己藏己過乃人之常性,過甚則或離而不願同謀,識已得之其弗覺,愧而求知,格得其德,方可立人,人皆敬之而助也。

必須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,這是什麼道理呢?為什麼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呢?雖然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人,但有的人做的很多事情連動物都不如,有的人的本質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人的本質。因為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,所以只有認識自己,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。自己的錯誤、缺點,往往自己看不見,就是看見了也會自己原諒自己,自己難於理解自己,因為人有個我執性在裡面,就正如想看自己的背,不管你用盡一切辦法,你的頭也伸不過去看見你自已的背,而別人則往往很容易把你的背看得清清楚楚,對錯誤、缺點同樣是如此,自己往往不容身發現,而局外人經常都會從各個方面暗暗地看到你的很多錯誤、缺點,加上為了討得別人的喜歡,自己只得把自己的過失藏起來,以其遮蓋,這就是人的常性。但是有的人做得很露骨,非常強硬、猛烈,因此稱為過甚,長此以往,別人就不願意和你在一起同謀共事,就覺得你這個人太自私、太不好了。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,認識到自己的錯誤、缺點,以慚愧心去求得知識,那麼,自己的格調自然就進入道德規範,這個時候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人了,人們看到你的行為境界以後,自然就很尊重你,個個都敬你而且願意幫助你,因識己才能立人,立人才能得到幫助,一切世事才能圓滿。

 

二、

是非由或自論,凡事之非,莫可于執,著之抗言之鬥,自度非業加盛,終至入患,由是之道故面是非切勿掛懷。

所有是非之本體都是不可執著的,它只能給人們帶來壞處,只會給人們來不幸和災難,因此,在我們面臨是非的時候切不可執著它。是非出現以後,讓別人自己去理論,他高興怎麼說,就怎麼說。不然的話,一糾纏在是非裡,就會造成爭辯,就要爭辯誰真誰假,誰正誰負,也就要造成互相之間言語上的爭鬥。而且,往往互相都不服輸,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那麼到最後,耗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,誰是誰非仍然扯不清楚,事態愈演愈烈,相互間的感情也就愈來愈壞,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也愈來愈複雜,乃至於引起禍患,更嚴重者甚至於出現殘殺、死亡等等災難。所以,我們明白了是非是不可執著的這個道理以後,在遇到是非時,就不要掛在心中,這樣久而久之,是非自然會慢慢消失,因為其本體屬無常性,所以說面臨是非不掛於心,既有益於自己,又有益於他人。

 

三、

愛恨和合而生,汝愛之彼必見之、聞之、憶之,三者必居其一也,弗具一之因,其念無存,焉具其愛,恨緣亦復如是。

愛與恨都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有緣有故的條件下才會產生,天地之間,人世之道,萬物之情,都是如此,絕沒有無緣無故的愛,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。比如,如果我們沒有聽到過的,或者沒有見到過的,或者沒有意識到過的某人或某事,這三種因素或緣由,一者都不具備,那麼就不可能知道此人,也就不可能有這個人的概念;或者就不可能知道這件事或者物,也就不可能有這件事物的概念。既然這個念頭都不存在,又怎麼談得上愛和恨呢?所以愛與恨是必須建立在有緣有故這個前提之下的,又比如,我們愛一個人、恨一個人,那麼首先我們得見到過他,或者看到過他一眼,或者他的形象、或者他的態度、或者他的品行,對我們有所感受,我們才會產生出分別的心,稱為和合之因,從而結愛或恨的這種果。因此,只有有緣有故,才有愛與恨。無緣無故,其念無存,自然也就沒有愛與恨了。

 

四、

社會所含能力,勿輕言吾所具也,社會乃多元化匯溶是也,能力似無量微塵之居其一耳,就或之能力由為單一,縱展群技各具其長,而居多于不敵他能之富,投之社會微不可言耳,故稱已能乃驕恥徒耳。

一談到社會的能力,有很多人往往就說他在社會上很有能力,當然,不能否認人人都有自己的能力,但是要談社會能力二字,統攝社會,這就是一種錯誤的說法,切不可輕易地稱自己於社會有能力。社會是由許多方方面面融匯而成的,它包括農、副、工、商、科研、軍事等等各行各業,乃至於含攝自然科學、人文科學。即使僅在科技一方面,又是千變萬化,各具其長,你能懂這樣,卻不懂那樣,能懂那樣,又不懂這樣,所以說一個人在社會當中是微不足道的,連大海中的一滴水都不如。一個人的能力,最多只占得社會的微不足道的一微塵因子、極微小的一部份,就好如一粒灰塵那樣。我們展眼一看整個社會,可以說是各具其長,醫生有醫生的長處,軍人有軍人方面的長處,農業科學家有農業科研方面的長處,即使就藝術家的長處來說又各有不同,音樂家會作曲,歌唱家會唱歌,繪畫家會書畫,等等。如果說各人的長處就是各人的能力,那麼,他單一的能力就不能概括於統攝社會的能力。我們若再仔細觀察,自己的能力往往不敵其他眾人的能力,其他很多人的能力都比我們的強,那麼我們把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投之於社會,說老實話,實在是非常非常小的,因此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,還要自稱自己有能力的話,那就只能像古人所說的,是一個驕恥徒。

 

五、

學道之識依師導故,為人師表德識照或,學者奮修諸識而積其品,終可至學于淵,是為人道之學道也。

在學習的道路上,所獲得的知識的多與少、深或淺、正與誤,都是和老師的教育密切相關的,都是由於老師所指導的作用而形成的。作為一個當老師的人,是為人師表,隨時隨地都要做出表率,因此必須加強自己的修養,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淵博的知識,以作為學生的楷模。學生又必須勤奮、努力地學習,在掌握一切知識的基礎上,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,只有這樣,才能具有淵博的學問,才能達到高深、無華的境界。這就是為人之道裡面的不可更變的學道精華、真諦之義。

 

六、

高樓之建首在築基,依次而上,空中樓閣于世弗成,事業之就亦復如是,足踏其實,步無虛發,真知之具由然實鑒,具實者于高難而不畏其困,故攀之于高而在于實。

修房建屋,無論是普通的亭台樓閣,還是聳入雲天的摩天大樓,都必須打牢基礎,有了基礎才能依次而上,如果沒有基礎,是談不上修築高樓的。有一種說法,叫做空中樓閣,實際上空中樓閣是不成立的,它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不踏實而猶如空中的樓閣一樣子虛了烏有、不實在。因為半空中不可能修建樓閣,任何一石一木都必由地而起,從基礎修建上去。同樣,我們在世間上所做的一切事業,就正如修建高樓一樣,首先要打好基礎,掌握真才實學,具備真實本領,蓄積能量,最後才能進入實踐。並且,在具備可以運用予實踐的知識和力量以後,還要有克服一切困難的勇氣,千萬不要被中途一點障礙和挫折所嚇倒,這些障礙和挫折是必然出現的,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,只有克服重重困難,最後才能取得成就。所以,攀之於高而於實,基礎牢靠,一步一個腳印,實實在在地登上去,才會達到事業的頂峰。

 

七、

立之于福應憶于難,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,暴雨之下方憶其傘者必水淋其身也。

一個人處於幸福之中,事事稱心如意的時侯,不應該忘記考慮遇到困難時的處境,並同時想到出現困難時應如何去解決。為什麼要這樣呢?因為人的禍福,隨時隨地都在不斷地轉變,沒有常規可言,你現在看起來一帆風順,處處都很順意,但說不定會在某一天,由於某個環節上的微小失誤,或某一方面的細小因緣,或別人對你的誤解,就會給你帶來極大的困難,甚至陡然之間使你身陷絕境。正如兵法所云,取之勝者莫忘兵家常事,這就是說,得到勝利的時候,千萬不要忘了勝敗及兵家常事,今天勝,也許明天就會敗。在曰常生活中也一樣,沒有下雨的時候,就要先看好天色,注意到即將來臨的暴雨,提前準備好傘,否則,等暴雨來臨時再想到拿傘就已經太晚了,那個時候,你只能全身淋濕。所以,任何事都應未雨綢繆,才能穩操勝券。

 

八、

雄才之料必當內充其實也,華其外而碎其內弗可大器而登堂,心空之竹終非棟樑之材。

凡是具有雄才大略、才華橫溢而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,必須既具有充實的內心世界,深厚的道德修養,又必須具有淵博的學識。有的人,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學問,夸夸其談,頭頭是道,但內心空虛,靈魂蒼白,這樣的入是絕不能成為氣候的,外表好看而內境劣昧的人終究不能登堂入室,成就大業。正如像空心的竹子,外表高升青奇,其實皮薄心空,就不能作棟樑之材,因為它會遇浪即折,遇力即碎,又怎麼能拿去作中流砥柱呢?

 

九、

赴約者奔往為事,中遇道障之退,更便速前也,車擋雖倒掛之行,而在更利前行之策也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凡是與別人商約好的事情,我們就要按時去做,要照著約定的條件去履行,並爭取把它辦好。實際上,要成就我們的事業也是一樣。但是,往往在我們在前行的途中會有很多障礙,舉例來說,上學時要讀書、認字、寫作文,有的句子造得不對,有的作文寫的不好,有的數學做不了,但是我們必須要努力完成這些作業,並且要做好、做完美,最後達到目的,順利畢業。又如,我們在事業當中遇到困難,擋住了我們,我們暫時前進不了,此時,要懂得中遇道障之退的道理,就是說途中遇到了障礙不能前進時,有時候要先朝後面退一下,那麼這稍等一下是否就更遲緩了呢?不,暫時的後退是為了蓄積力量,瞅準時機,以便能更快,更好地前行。就正如汽車要設一個倒檔一樣,每每汽車抵到障礙無法前進以後,此時此刻,需當掛上倒擋倒退,倒退的目的是為了讓開更寬闊的路來,以便能掛上更快的速度前進。總的一句,倒退的行動是為前行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具體對策。

 

十、

唯誦文章是無知,文學之才唯附實,而今大學四書五經,為文弗施者,收之弗能養其己,放之不利其眾或,唯誦何益之有,施詩文于社會之用,造益利眾者,是為轉知化實也。

在社會中有這樣一種偏見,往往認為一個人有知識、有才華,就是人才,實際上這是很大的錯誤。任何人,不管他知識有多麼豐富,才華多麼出眾,無論是古代通讀四書五經的飽學之士,還是現在的大學生,如果不能把所學的知識付諸於社會的實踐,這種人都是不能被稱為人才的。因為,只有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中,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造福於人民、造福於國家、造福於社會,這才算是真正的人才。否則,只埋頭讀書,將知識收藏起來不會運用,會一事無成,甚至連自己都無法養活,更不要說利益大眾、為社會服務了,這樣的學識有什麼意義呢?所以說唯誦文章是無知。如果將書本知識用於社會實踐,將科技發明和創造轉化為社會生產力,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,為社會大眾謀利益,這就叫轉知化實,就成為真正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人才。

  

 

十一、

欲速則不達,行慢而失獲,事理如是觀,正住中道參,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,反之過緊則易于折。

    不管你做什麼事,如果不切合實際,過於太急、太快,往往不能成功,因為它不符合客觀事物的邏輯、法度。如果速度太慢,往往又錯失良機,達不到自己的目的。所以行慢而失獲。凡是世間上的一切事理,都應該注意這兩個正反不同的關鍵。那麼,怎樣做才對呢?這就要認真研究分析,取其適中,找到最佳的方法。正如琴弦一樣,繃得過緊往往把琴弦繃斷,那麼,繃得過鬆就更不能出和雅之音,要不鬆不緊,恰到好處,才能奏出美妙的音樂。世間上的萬事萬物,都要順乎邏輯的事理,不偏不倚,然後去進取,這樣就會很圓滿地達到目的。

 

十二、

對人才之取捨何別?天下之或優劣和合之因,所匯果也,為一體之和,不可分割之,由是見劣而不取或,優之何獲,故收或而取優捨劣是為理也。

    我們怎樣去發現、分別和取捨人才呢?天下的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和不足的一面,並由此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和合整體,優劣好壞都匯聚於此,也就是說,每個人都有其缺點和優點,人人都各具所長、各具所短。因此,如果我們見到一點錯誤和缺點,就不去用這個人,那麼,他的優點我們也就得不到開發了。所以,揚長避短,糾正或者盡力地去掉他的缺點,而運用他的優點,發揮他的長處,這就是社會和我們所要用人的真理。

 

十三、

凡事應三思之弗覺,體實而再行之,不可聞言而從,亦不可聽之否虛,三思之下實施無道者,當進而窮根之研,欲覓高天彩虹而遇烏雲之佈,則疑于霞輝之弗成也,是為過失。

       古人有「三思而行,再思可矣」之說,實際上,光「三思而行,再思可矣」是不夠的,在三思之後,還要具體去實踐以觀察真實效果,這也就是說,我們絕不可以聽說一件事情就立刻不加思索地去辦,而必須要加以認真思考和實踐,但同時,又不能聽到以後,馬上就輕易地否定,認為虛妄不實,不去予以處理。如果在三思以後覺得沒有道理,並且實際去做,也還沒有行通,這時都不能馬上丟掉,而要進一步去挖根究底。就正如我們想見到高空中的彩虹一樣,如果說走到半虛空中被烏雲所遮障,就認為是上面只有烏雲,沒有彩虹,這就是錯誤,如果繼續努力向上,進入更高一層空間,突破烏雲,彩虹就會出現,所以,做世間上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。在任何因難之下,都要進而窮根究底,這樣,最後就不會犯過失,就會處理好一切事情,完成好一切事業。

 

十四、

或生于福而弗識其福,乃處福忘逆之故也,身強以弗察其康,病者之流皆知康安之樂也。

     有些人生在福中不知福,儘管各方面條件都很好,但仍覺得這裡不稱心,那裡不如意,牢騷滿腹,自悲不意,這樣的人主要是處在幸福裡頭而忘掉了逆境的原故,在幸福的時候忘了曾經經歷的困難。就正如身強力壯的人往往不知道生了病後的痛苦一樣,不注意保護自己的健康,不珍惜自己強壯的身體,一旦生了病時,病臥床榻,動不能動,吃不想吃,這時候,他才知道健康的快樂和幸福了。

 

十五、

善知識者諸語皆收,諸識皆藏,歸己為用,施之眾或所益,原何來,善知本性為或而福,劣理作己批照,善道養德為或。

    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人,都是胸懷博大,心襟寬廣,好話和壞話都聽,好的知識和壞的知識都吸收。好的知識吸收起來豐富自己的才幹,提高自己的能力,為自己所使用,以作對人類有益的事情。而壞的知識就拿來用以檢查,對照自己,引以為戒,使自己不要去犯類似的錯誤。這樣做,是因為善知識的本性是為大眾而謀福利的,所以,為了給大眾謀利益,將壞知識拿來作為自己的一種批照,檢查自己的錯誤缺點,有了就改正,從而達到既有益於社會,又有利於自身發展的目的。因此,善道稱為習養道德、為大眾服務的一種行境。

 

十六、

凡出語之余無非也,謂詞似為非也,言無失者乃以詞奪理之失,故為非也。

   凡是喜歡說自己沒有錯誤和缺點的人,實際上其本身的行為已經具備了錯誤和缺點,因為他這種語言就是一種錯誤、缺點。「人非草木,孰能無過」,也就是說,每個人都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過失或錯處,說自己沒有缺點錯誤的人,是以此來強辭奪理,為自己的過失辯護。那麼,其具體表現,起碼在他的身上,有顧全面子等私心雜念,或者說沒有忍辱自愧之德性。所以說,如果說自己沒有錯誤缺點,其本身已經具備錯誤缺點了。這句話就是一種錯誤缺點的具體表現。

 

十七、

太陽性之于偉,何以故耳?面萬法與群生施光放熱故耳,故為人讚,由是之道,為或之流為眾而消益者是為其大也。

   太陽的本性之所以偉大,是什麼原因呢?是太陽燃燒自己而給這個世界帶來光明、溫暖和能量,使植物得以生長,人類和動物得以生存,我們這個世界具備生存之力,也就是說,太陽為世界萬物施其諸益。所以,人人都讚嘆它偉大。那麼,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人,只要是無自私自利之心,默默奉獻,甚至不惜犧牲自己,為大眾的利益服務,給大眾帶來福利,帶來好處,那麼,所有人都會敬重你,都會讚嘆你的功績,而自己也就偉大了。

 

十八、

人愚之最癖是為我見是理,萬物由己量之由是而生,此屬心之弗明所至無知故也,凡為余衡量諸物似為尺度者,實則無識也。

    給人造成愚痴的最大弊端,主要是以為自己掌握的一切都是真理,對世間上的一切,無論是精神或者物質的,都拿自己的觀點、自已的心境去作為尺度來衡量,符合自己看法的就對,否則通通斥之為錯。之所以如此,其原因主要是來源於自已的心境未能開發智慧,對於真理鑒術未能得理,而片面的看待問題,以自己所知的一點一滴,概括異它之全面,從而使自己處於一種無知境界當中。所以,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以後,凡是遇到拿自己的一切觀點作為衡量一切物體或者生靈的尺度、作為絕對真理的人,實際上這種人是沒有知識的愚人。

 

十九、

陰魔之出是為生氣,視他之非而為煩惱,實乃暗敵自傷,何塗他人之皮毛耳。

    《楞嚴經》上有五十種陰魔之說。什麼叫陰魔?這裡說的陰魔就是把自己對自己生氣、自己想不通、自尋煩惱,是名為陰魔,也就是把別人的是非、把別人對自己的不實之處、不良之處當成沉重的包袱壓在身上,自己在一旁想不通,自尋煩惱、自找痛苦,就叫著陰魔。這種陰魔的產生,實際上是暗敵自傷,即就把生氣變成了看不見的敵人來自己傷害自己,而對其他的人、對對方、對你想不通的人,則連皮毛都傷不到一點,因此我們不能把外來的是非作為煩惱。

 

二十、

受人之敬者,由布益于或而所至也,如眾之讚游池妙哉,原在它之解暑施涼故耳。

     有的人在社會上很受人尊敬,這是什麼原因呢?主要是他有高尚的品德和豐富的知識,能給人們帶來好處、帶來利益,時時對他人施以關懷和溫暖,大公無私,在他人遇到困難時總是全力救助,由此,人們才熱愛和敬重他,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。就正如通常在夏天,大家都喜歡說游泳池好一樣,其原因主要在於在夏天的暑熱當中,游泳池能給人解熱施涼,幫助人們消除炎熱的疲勞,送來舒適的涼意,所以大家才會讚頌它。因此,同樣的道理,作為一個人,一定要給人類帶來好處,給大眾謀取福利,這樣,自然而然地,大眾就會尊重你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lo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